走进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,绣娘们指尖翻飞,绣绷上的图案宛如灵动的音符,既有哈尼梯田那蜿蜒曲折的柔美线条,又巧妙融入了现代几何纹样的时尚元素,这便是元阳“非遗活态化传承”的生动写照。
猛弄刺绣,作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“破圈”之路始于一套精准且高效的产业赋能体系。2015年,乡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合作社,起初绣娘们仅擅长绣制传统服饰,市场销路狭窄,收入微薄。面对这一困境,合作社大胆创新,构建起“党组织+公司+合作社+传承基地+绣娘”的联动模式。
一方面,联合县妇联每年精心组织技艺培训,选拔优秀学员奔赴上海等发达地区交流学习,为绣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,让她们开阔了视野,汲取了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技术。另一方面,积极引导产品创新,将刺绣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民族服饰拓展到抱枕、公文包、钱包等生活用品领域,使非遗真正“走进日常”,融入人们的生活。同时,借力电商平台搭建起便捷的销售链路,让“深山刺绣”能够跨越千山万水,直达全国市场。
如今,猛弄刺绣年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,“指尖技艺”成功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。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世芬感慨道:“参加南博会、文博会,接受专业培训后,我的订单接都接不完,生活越来越好,还能带着村里的姐妹一起干。”而且,这些刺绣图案中还融入了大量的梯田、森林、溪流等元阳特色元素,既是哈尼文化的鲜活载体,更是元阳生态之美的“移动名片”,实现了“文化符号”与“生态价值”的双重传播。
这种模式与元阳整体发展逻辑高度契合。依托哈尼梯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,元阳县累计投入2.48亿元建设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、研学基地,为非遗与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。同时,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精心守护梯田生态,确保非遗所依赖的文化语境不被破坏。生态为非遗“筑基”,非遗为生态“增值”,二者形成了良性循环,共同推动着元阳的可持续发展。